评剧变迁:从蹦蹦戏到艺术殿堂的演绎之旅

琳琳
2025-03-02
来源:

评剧,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民族根基的戏曲形式,早在1931年就首次于《大亚画报》中问世。那时,人们对这一艺术形式的称呼多为“蹦蹦戏”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评剧逐渐演变成了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代表之一。

在东北,李金顺被誉为‘评剧大王’,其声名显赫,但在民间,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,评剧仍常被称为“蹦蹦戏”。诸如“郑卫之音”的赞誉,便是对此类艺术在音乐表达上的一种隐喻,这种委婉的音乐风格,使得评剧独具特色而又引人入胜。

1940年,天津《新天津报》上有评论指出,女伶白玉双与刘翠霞等演员在当时的评剧界脱颖而出,成为时代的代表。评剧在当时的兴盛表现出一种艺术的蓬勃生机,似乎于平凡之中孕育着非凡。

月明珠被视为评剧的革新者,她通过整顿蹦蹦戏的种种劣点,创办了优秀的戏班,吸引了多位名角和人才,使得评剧在表演手法和剧本的编排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。她的演出风格精致细腻,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,这也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张爱玲在其1944年的著作中提到,“蹦蹦戏”虽被认为低级趣味,却无法掩盖其背后浓厚的民间艺术生命力。这样的艺术能激发大众的情感,让人们在寻常生活中找到共鸣,故“俗”亦可谓“辉煌”。

评剧的历史印记,仿若一股绵延不断的文化脉动,随着时代的流逝,她在传承与变革中不断重塑自我,成为今天让无数观众心中的艺术之美。关注这一变化的,不仅是当时的观众,更是那些用心聆听与记录的文化工作者。


阅读0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写评论...
自由容器
自由容器
自由容器
中国戏曲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本网所刊登文章,图片及视频,除原创频道外,若无特别版权声明,均来自网络转载;
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,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;
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它争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。

联系电话:15116958584;邮箱:623566997@qq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