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草台起家的艺术坚守
在豫东平原的晨雾中,虞城县马琴豫剧团的锣鼓声已穿透半个世纪。这支始创于1972年的民间剧团,从三把弦子、五件戏服的简陋配置起步,如今已发展为拥有28名演员、年演出超400场的豫剧劲旅。创始人马守琴老人最初带领村民在打麦场搭台,用《铡美案》的铿锵唱腔唤醒沉睡的村落。剧团始终秉承“戏比天大”的祖训,即便在寒冬腊月,演员们裹着军大衣候场时仍反复推敲唱腔细节。
二、泥土芬芳的表演特色
剧团的保留剧目《包青天》《穆桂英挂帅》既沿袭豫剧“高亢激越、质朴通俗”的本色,又融入虞城方言的独特韵味。花脸演员李振江独创的“炸雷腔”,将包公的“陈州放粮”唱段处理得雷霆万钧,每至此处台下必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声。旦角王秀兰则擅长在《花木兰》中融入柳琴戏的柔美身段,织布机前的兰花指与纺车转盘同步律动,展现中原女性的刚柔并济。
三、与时俱进的传承之路
面对年轻观众流失的困境,剧团2023年推出“豫剧进校园”工程,改编《朝阳沟》片段为校园情景剧,让银环与拴保的对唱穿梭在多媒体投影构建的现代教室中。更令人动容的是74岁琴师马长顺收徒仪式:他将祖传的紫檀板胡交予16岁孙女时,琴杆上深深的手印与少女稚嫩的手指重叠,见证着艺术血脉的延续。
四、扎根乡土的惠民实践
每年农历三月廿八的虞城古会,剧团搭建的流动舞台总会成为焦点。台下白发苍苍的老戏迷跟着《打金枝》的节奏轻叩板凳,孩童举着糖画模仿台上武将的翎子功。2024年寒冬送戏下乡期间,演员们顶着风雪连演七场《程婴救孤》,冻僵的手指在弦子上磨出血痕,却让偏远山村的孤寡老人首次在家门口看到完整大戏。
这片浸润着豫剧基因的土地上,马琴豫剧团用五十载春秋诠释着“戏在民间”的真谛。他们既守护着《卷席筒》里苍凉悲怆的中原风骨,又以《焦裕禄》新编戏传递时代强音,让豫东大地的每缕炊烟都萦绕着永不消散的梆子声。
本网所刊登文章,图片及视频,除原创频道外,若无特别版权声明,均来自网络转载;
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,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;
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它争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。
联系电话:15116958584;邮箱:623566997@qqcom